返回主页  |  后台登录
五星旗下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学生天地 > 五星旗下 > 正文
清明节祭英烈,传承中华魂
发布日期:2019-04-01    发布人:民办永昌学校

敬的各位老师、亲爱的同学们:大家早上好!我是八(2)中队的裘思远。今天我的演讲主题是清明节祭英烈,传承中华魂》


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杜牧这首耳熟能详的《清明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,清明象征的是吐故纳新、生气旺盛、气温升高,万物皆洁齐,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。清明节一般是春分后的第十五天,在公历4月4日左右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春祭活动,即在春天缅怀祖先、祭祀祖先。原本我国有春秋二祭,可后来秋祭慢慢消失,但春祭渐渐演变成了清明。

清明节在它历史的演化中渐渐与寒食节融合,习俗随之受到影响。所谓“寒食”就是禁止明火、吃冷食的做法。当然,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渐渐意识到这种做法的弊端,这种习俗也渐渐消失。

如今清明节俗丰富,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:一是礼敬祖先,扫墓插艾青;二是踏青郊游、亲近自然。

礼敬祖先,是指每年的这个时节,我们会为祖先扫墓,以表示自己对他们的缅怀、尊敬和思念之情。而踏青郊游,指的便是到郊外散步游玩。清明时节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。人们乃因利趁便,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。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、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。清明节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,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,是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。因此,我们要尽可能传承清明节的习俗,保留并发扬这份传统文化。

清明节的独特文化氛围,吸引了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。仅仅在唐朝,就有杜牧、宋之问、张继、贾岛等数十乃至数百诗人争相描写了清明的蒙蒙雾霭和烟雨楼阁。其中,受到广泛赞赏的是北宋黄庭坚的名篇“佳节清明桃李笑,田野荒冢只生愁。雷惊天地龙蛇蛰,雨足郊原草木桑。”。在农业事务中,关于清明的谚语更是数不胜数。“雨打清明前,春雨定频繁”;“清明雨星星,一棵高粱打一升”,“清明北风十天寒,春霜结束在眼前”,这些都是我国劳动人民通过观察总结得出的智慧成果、智慧结晶。清明节的文化气息也随着这些诗词谚语变得更加浓厚。

清明,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,是文化传承、发扬光大的载体之一。当我们踏着古人的足迹践行清明节的传统习俗,吟诵着古人的语调感受清明节的文化氛围时,我们就会将这份传统文化发扬、熏陶!让我们在清明期间传承文化、发扬文化!我的演讲结束了,谢谢大家!

分享到:
相关信息
版权所有:上海民办永昌学校  地址:上海市黄浦区绍兴路5号甲  电话:86-21-64332621
技术支持   上海时光基业软件有限公司    沪ICP备15052465号
沪公网安备31010102004443号